稀有、特殊姓氏─蒙(284)

稀有、特殊姓氏─蒙(284)

蒙健燕─1  

 

蒙 (ㄇㄥˊ)
 
高陽氏後封蒙雙,有氏、氏。(見《元和姓纂》)
東蒙主以蒙山為氏,秦有將軍蒙騖,生武,武生恬,皆仕秦,
望出安定。(見《通志、氏族略》)
 
關於氏的得姓有兩種說法:一說源自高陽氏,
也就是距今約4500年前君臨天下的顓頊帝,他是黃帝軒轅氏的嫡孫;
另一種說法是以地為氏,古代有主持東蒙山祭祀的官,
他的子孫就用地名〝蒙山〞為姓,後來逐漸改為單姓〝 〞了。
 
無論得姓於誰,氏的歷史都十分悠久,在先秦時期一直有很響亮的名氣。
除了蒙恬一家人出人頭地之外,在較早的楚國,也有一位大夫蒙穀
依照史書的記載:『昭王自隋返郢,五官失法,百姓離亂,穀獻典,
五官得法,百姓大治,王欲封之,穀辭。』
 
提起蒙恬,就要說說『筆』了,關於中國筆的發展過程,
「辭海」上有十分詳盡的記述,作為一個中國人實在不可不知啊!
在「古今注」謂「古以枯木為管,鹿毛為柱,羊毛為被,
蒙恬始以兔毫竹管為筆;據此則筆之為物,自古有之,
為至秦始用竹管而有筆之名耳。或謂古皆以刀或鉛或鉛畫字於簡牘,
故有刀筆及鉛槧之語。,實則古書字以筆,有誤則刀削之,所謂筆則筆,
削則削也;鉛乃粉筆,非鉛錫之鉛,謂以刀鉛刻畫作字,非也。
這段文字,不但把有關中國筆的發展過程交代的清清楚楚,而且,
更明白指出了蒙恬其人在這方面的重大貢獻。
 
蒙恬,長久以來為每一個中國人所熟悉,是秦始皇時期威風八面,
功績彪炳的歷史名將,曾經將兵三十萬,北逐戎狄,收復黃河以南靈、
勝諸州之地,並且修築長城,起臨洮,至遼東:不久之後還渡河據陽山,
居外十餘年,威震匈奴。
像這樣一位威武蓋世的大將,竟然還能關心文縐縐的書寫工具,
「以枯木為管,鹿毛為柱,羊毛為被」而始做筆,他的出類拔萃,
可以說是有目共睹,他的受人崇敬,更是古今皆然。
 
蒙恬的父祖兄弟,更是一個個傑出卓越。根據考證,
氏家族本來是戰國末期的齊國人,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人,
後來才播遷到秦國所在地的陝西咸陽一代繼續繁衍的。
他們在秦國的發跡是始自蒙恬的祖父蒙騖,他曾為秦王功伐韓國,
得地置三川郡;征討趙國,又定太原;征伐魏國,又拔高都;
後來更一口氣打下了韓國的三十七城,軍功之輝煌,在當時數一數二。
 
蒙恬的兄弟蒙毅,也是當時的風雲人物。根據史載,
蒙毅曾在始皇帝的朝廷上位至上卿,秦始皇雖然喜怒無常,暴虐無道,
但對蒙毅卻十分的器重,出則參乘,入則御前。據說,
當時其兄蒙恬領兵在外,而蒙毅時為內謀,所以諸將都「相莫與之抗」呢!
 
這個姓氏也許由於字面的關係,常常會被人與蒙古人聯想在一起,
按照「續通志士族略」的記載,我國元朝時期,的確出現複姓蒙古姓氏。
當時蒙古人統一中國,曾在別部人來降編入蒙古軍者,
均在其本姓之上冠以「蒙古」二字。後來這些人的子孫之中,
就有人乾脆以「蒙古」為姓,又為中華民族增加了一個姓氏。
不過以蒙古為姓的中國人,顯得越來越少,因此,有許多學者判斷,
他們大概也逐漸改姓單姓的氏,使得氏家族的陣容為之一壯。
 
姓依「全國姓氏要覽」(內政部96年6月12日出版)
之全國姓氏排名與人數統計,台灣姓大部分分佈在新竹、彰化、
嘉義、花蓮等地,其目前排名第284名,男性有347人,
女性有355人,共計702人。
 
姓資料來源:姓氏詞典、中華姓氏大辭典、500年前是一家、
百家姓探源、百姓祖宗圖典、全國姓氏要覽等。
 
姓照片來源:郭智祥珍藏提供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稀有、特殊姓氏─蒙(284)
    全站熱搜

    石頭與姓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